shū mì fù shǐ因为枢密副使是中国古代官员的一种职位,读音为shū mì fù shǐ,其中“枢密”是指军事上的最高指挥,而“副使”则是官员的副职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枢密副使一职从唐朝开始设立,是随着国家的统一而产生的。在明清时期,枢密副使则成为了一个更高级别的军事职位。此外,枢密副使在电视剧、小说等作品中经常作为历史事件或战争的关键人物出现,如《甄嬛传》、《三国演义》等。
筛茶用的茶罗。罗枢密是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的十二件茶具之一,审安老人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
这是一封求见信,写信之人是刚满19岁的新科进士,收信之人却是掌管国家军事大权的枢密使,本文虽意在求见,却以论“浩然之气”开头,洋洋洒洒,纵横恣肆。 作者:苏辙 字:子由 号:颖滨遗老又号栾城 中心话题:为文与养气 主要观点: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我也正在学,老师是这么讲的。祝你考出好成绩O(∩_∩)O~)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的重要句式如下:
1、状语后置: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乎”后面的词语为后置部分)
2、定语后置:
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之”后面的语词为后置部分)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写此文的主要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必韩琦读了立即就把这封信从无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公检法司四长合一的职务。中国古代官署刑部的主官。
刑部尚书的官职最早出现于隋,明、清两代沿袭此制。在清时,由于统治者是来自山海关外的满族人,所以为了维护满族的统治地位,清初各部主官均为满人。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皇帝在六部改设两位主官,满汉各一。刑部也由此首次迎来两位尚书,称“刑部满尚书”和“刑部汉尚书”。名义上,二者在行使职权时不分级别高低,完全平等,然而由于满人在整个社会处于统治地位,所以部内权力基本上掌握在满尚书手中。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信。
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然后谈自己养气的方法,从而很自然的把拜见韩太尉纳入谈论的话题,从而表达出了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的意思。
一、太师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二:太尉是武官的最高等级,是中国古代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
三:枢密使最先设于唐朝,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辱教之:辱,使…受辱,使动用法。
1、文道并重。欧阳修继承发展了韩柳散文理论,强调“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但他在强调道的重要性时,同时也看到“文”的重要性,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中说:“故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章;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章。”他还认识到文对于道,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与乐秀才第一书》中说:“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 2、欧阳修所谓“道”和韩愈也不尽相同,不仅指儒家道统及其道德伦理观念,而且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六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答李诩第二书》)。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