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统计物理与复杂性、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2011年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奖",2015年获共青团中央授予的"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并与屠呦呦等7人和北斗导航等3个团队共同当选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0-12岁:体弱多病,记忆麻将牌成了游戏
1982年4月,周涛出生在成都市玉林小区的一户普通人家里,他幼年身体弱,咳嗽、发烧、关节痛是常有的。并且经常烧过40摄氏度,医院曾两次下病危通知书。邻居都知道,这个孩子和别家的都不一样:几乎没有见周涛到楼下和孩子们一起疯玩过。但安静的小周涛自有一套消磨时间的办法——通过记忆麻将牌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13-24岁:爱解难题,发表160余篇论文
15岁,周涛考入成都七中理科班。那时他酷爱物理、数学和计算机,也因物理竞赛和计算机竞赛成绩优异被中国科技大学零零班录取。周涛几乎不怎么上课,拼命学习超前的知识。那时候,期刊社对本科生的文章不屑一顾,有的论文缴纳了两次审稿费用才被送审,最后被退稿只有一个意见:"该文不符合本刊发表标准,特此退稿"。大三时,周涛的第一篇论文终于发表在《计算机应用》上,尽管算不上是什么顶尖的杂志,但那时他已然乐得"鼻孔朝天"。
两年后,他的研究已经做得非常深入,论文越发越多,刊发的刊物也越来越顶尖。至今他已经发表160余篇论文,其中有40余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科学院刊》等世界核心期刊上。"论文的优劣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它被引用的次数以及被谁引用了。这说明了你研究领域的价值所在。"
25-27岁:熬夜苦干,转换研究方向
周涛的优异成绩让他顺利成为中科大与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联合培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科学、信息物理、人类动力学、群集动力学。在瑞士,他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足不出户"的状态:和同学、导师一起呆在寝室里就是做研究。在海外留学的阶段,他还做出了人生的一大重要决定:转换研究方向。
2007年以前,周涛在国内研究"复杂网络"的学者中已经是赫赫有名了,他的好几篇论文在国内被引率位于前十。就在事业发展很顺的时候,他的导师张翼成告诉他:"如果不转个方向,会失掉在互联网时代发挥统计物理优势的大好机会。"启发之下,他转向研究如何利用统计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信息科学的问题,这无异于在很多方面都要重新学习。周涛并不惧怕,经常在实验室熬夜苦干,并且坚信:"研究别人还没有或者很少涉及的领域,尽管困难重重,但是想到有一天中国人也可能成为这些领域的开拓者,我就斗志昂扬"。
27岁至今:特聘教授,传道受业解惑也
2010年,27岁的周涛从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并于当年回国,受聘于电子科大,成为当时"四川最年轻的教授"。周涛的学生都叫他"涛哥",对于学生们来说,这个常和他们一起撸串、侃大山的老师更像是一个兄长或朋友。而在周涛的许多身份中,他最看重的是教师这个身份,而他思考最多的也是教育。
在周涛看来,大学虽然也承担着科研任务,但是立身之本仍然在教育,"因为不管对于一个老师,还是对于大学来说,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才是值得尊重的。"周涛认为,大学是长期终生教育的第一步,这个时期,学生更应该学习的是怎么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大学教育的核心。
"我愿意现在就种下教育研究的银杏小苗,为它浇水,期待50年后的茂叶参天。"周涛也继续在他的岗位上做一位优秀的师者,专注的科研人员,不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这是一个堪称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由跨海桥梁和海底隧道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兰渝铁路的建设构想,一百年前,就出现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这条铁路就只能停留于想象。历经9年的攻坚克难,2017年9月29日,长达886公里的兰渝铁路全线通车。
跨越塞北风区,蜿蜒岭南山川……5年来,越来越多的省份填补了“高铁空白”。中国高铁通车里程超过2万公里,跃居全球第一。创下最高运营时速、最低运营温度纪录的中国高铁,又开始“走出去”,兴建土耳其第一条高铁、俄罗斯第一条高铁……
“蛟龙号潜得越来越深了。”在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眼中,这是整个深潜团队最为骄傲的事。从南海50米海试起步,到马里亚纳海沟7000多米的世界最深处的跨越,“蛟龙”号的一举一动,吸引人们的目光。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不久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排名中,中国内地的全球竞争力上升至第18位,在“经济表现”中高居全球第2位。
“总体上看,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我们实现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我们从无到有,一步步见证祖国的强大。”当自主创新的速度和进度频繁被刷新,中国人的创新自信也一次次被“点燃”。
“科研成果涌现,是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长期坚持研发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以及科技创新投入、金融等协同推进的结果。”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
1.笔试时间:2020年10月22日(星期四)
2.笔试地点:详见准考证。
3.笔试科目:《综合能力测试》,成绩满分为100分。
本次招聘不指定教材和辅导用书,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和个人举办考试辅导培训班,考试不收取任何费用,敬请广大应聘者提高警惕,切勿上当受骗。
参加笔试时考生必须携带准考证、居民身份证原件。考生未能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参加笔试,或未经现场考官许可中途离开现场的,按自动放弃处理,取消进入下一环节资格。笔试结束后,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确定参加面试人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笔试一般需要准备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如果自身实力与学习能力不强的话,建议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调整。笔试准备期间需要自行购买教材,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看是否报名辅导班进行学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笔试需要准备多久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笔试一般需要准备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如果自身实力与学习能力不强的话,建议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调整。笔试准备期间需要自行购买教材,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看是否报名辅导班进行有效学习。
答:线上笔试,感觉和公考差不多,多了专业题,作文没来得及写。
中石化考试录取率在10%上下浮动,很多考生其实并不清楚中石化考试的具体内容,只是在考试前匆匆忙忙的就上了考场。所以在笔试的时候由于准备不足,分数极低,笔试都无法通过。
中石化笔试大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成了思维素质(价值观、责任感、意志品质)内容,而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多元思维、创新思维、敏捷思维),很多同学在考试前都说考试内容与国考的行测内容类似,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在中石化笔试大纲变动之前是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大纲变动后差别就非常大了。
1.注意调整摄像头的清晰度及采光,需正面面对,确保考试全程能清晰、完整地拍摄到你,同时考试环境光线良好也是很重要的;
2.调整麦克风的音量至最大,确保声音能被清晰录制;
3.笔试对网络也是有要求的,考试期间记得实时连通互联网,推荐童鞋们使用稳定的有线宽带网络,网络带宽不低于20Mbps为宜,建议大家使用带宽50Mbps或以上的独立光纤网络进行考试;
4.准备4G/5G手机等移动网络作为备用网络,记得先做好调试哦,以便出现网络故障时能迅速切换至备用网络继续考试;
5.笔试前记得关闭其他网页或者软件等,确保笔试顺畅进行 。
中国有中国邮政招聘的环节有笔试和面试,笔试也是邮政企业招聘很重要的一部分, 笔试如果没有通过也是会刷人的。因此如果要应聘中国邮政的岗位,还是要认真的准备笔试和面试 ,中国邮政笔试一般是考专业知识和行测,笔试通过以后进入面试。
中国探索新科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在科技领域拥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国在探索新科技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在人工智能、互联网领域有着显著的进展,还在数字支付、区块链、生物技术等领域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
人工智能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从理论研究到应用落地,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不仅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方面领先全球,还在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进入这一领域。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作为全球互联网大国,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和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场景,正在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电子商务、在线教育、数字娱乐等行业在互联网+时代蓬勃发展,新型商业模式和创新科技不断涌现,为中国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随着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数字支付在中国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移动支付、电子钱包等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支付方式,也推动了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的变革。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在金融、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中国政府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政务管理、金融监管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支付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还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数字支付和区块链技术将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助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生物技术作为新兴科技领域之一,涵盖了基因编辑、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中国在生物技术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加大对生物科技领域的投入和支持,不仅在生物医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还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也为中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未来,中国将在生物技术领域继续深耕细作,推动生物技术与人类社会融合发展,为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在探索新科技方面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科技创新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显示全部
收起